科技產業近年是全球投資市場的焦點,恒生科技指數(Hang Seng Tech Index,簡稱 HSTECH 或科指)更被譽為「港版納指」,追蹤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美團等新經濟代表,相關的基金亦為零售投資者提供面向中國科技發展成長的投資機會。
高回報伴隨高波動,如何在機遇與風險間找到平衡?本文將深入分析恒生科技指數的特點、歷史表現及投資策略,如果您正在尋找香港科技股推介或行業資訊,就不要錯過。
恒生科技指數簡介與特點
恒生科技指數在 2020 年 7 月推出,追蹤本港上市的最大 30 家科技企業股票表現。由於聚焦新經濟科技公司,該指數被市場稱為「港版納指」。恒生科技指數成份股包括一眾內地科網巨頭,例如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小米等,以及京東集團、快手、中芯國際、金蝶國際等其他具代表性的科技企業。
恒指公司對恒生科技指數成份股設定明確的選股標準。候選公司需在業務上與精選的科技主題密切相關,例如互聯網、金融科技、雲端服務、電子商貿或數碼科技等,充分反映了香港市場中科技產業的發展動態。恒生科指成份股比重方面,科指編制採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法,並對單一成份股設有8%的比重上限,以防止權重過度集中。
此外,公司還需具備創新性,例如利用科技平台營運、研發投入佔收入比重高,以及收入增長迅速等。相較之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NASDAQ,簡稱納指)主要根據市值,沒有特別強調「創新性」篩選。恒生科技指數較側重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而納斯達克指數則涵蓋美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巨頭。
恒生科技指數的選股以中資股佔多

科指的歷史表現
恒生科技指數自推出以來,表現波動較大。2020年下半年借勢全球科技股熱潮大幅走高,科指全年大升78.7%。然而,2021年在內地監管風暴及市場情緒轉變下,恒生科技指數全年重挫32.7%,成為當年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指數之一,此後幾年科指持續震盪。踏入2024年,隨著市場情緒回暖,恒生科技指數強勁反彈,全年上漲18.7%,一掃連年頹勢。
全球宏觀經濟變化和內地政策動向,均影響恒生科技指數。
從宏觀層面看,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對港股有重要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緊,中美息差拉大,也驅使部分資金由港股流向美國市場,個人投資者以及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下降,曾令包括香港科技股在內的全球股市受壓。此外,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時,投資者避險情緒增加,高估值的科技股往往會首當其衝而下挫 。
從內地因素分析,中國監管政策的變化對恒生科技指數影響重大。2021 年起內地加強對互聯網平台反壟斷和數據安全的監管,導致阿里巴巴、騰訊等龍頭股價大跌。由於恒生科技指數權重高度集中於這些企業,監管風波的衝擊在指數層面被放大,這亦解釋到為何恒生科技指數自 2021 年起跌足 4 年。
科技行業及股票的投資潛力
高增長性與市場需求
科技股之所以受到投資者青睞,在於其業務具有高增長性和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隨著數碼經濟時代來臨,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數碼化,各領域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蓬勃增長。
例如企業雲端服務和數據中心建設日益普及,帶動相關基礎設施支出保持高速提升。市場研究機構 IDC 預測,2022 年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支出同比增長 19.6% 至 881 億美元,預計 2021 年至 2026 年期間該領域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 12.9%,預計 2026 年支出規模可達 1,351 億美元。
電子商務、數位廣告、線上娛樂等行業近年來需求旺盛,相關公司的用戶規模和營收保持雙位數增長。以恒生科技指數的成份公司為例,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在疫情期間業績逆市擴張;美團依託本地生活服務的普及迅速壯大;騰訊在遊戲及社交領域的用戶數和收入也多年保持高成長。高成長性的業務特質意味著科技企業有潛力在較短時間內大幅提高盈利水準,從而為股東創造可觀回報。在牛市時,科技股往往表現出領先大市的升幅,例如 2020 年港股科技板塊大升,大幅跑贏恒指,正正是受益於投資者對中國新經濟前景的樂觀預期。
長期趨勢方面,數碼轉型及技術創新將持續推動科技產業,使該板塊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長期投資具有競爭優勢的科技公司,常常被視為捕捉新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留意市盈率及市帳率
科技股因其高增長潛力而備受矚目,但投資者在追逐這些投資機會時,必須重視估值水平,避免落入「買中好公司,但估值過高」的陷阱。
常用的估值指標包括市盈率(P/E)和市賬率(P/B),可幫助衡量科技股當前股價是否合理。由於科技公司盈利增速快,市場往往願意給予較高的市盈率倍數,但過高的估值也隱含泡沫風險。一旦增長不及預期或外部環境轉差,高估值的股票跌幅或更為劇烈。
以恒生科技指數為例,經過熊市的調整後,指數的整體估值曾顯著回落,在2023年12 月安碩恒生科技 ETF 的市盈率約 15 倍,處於近五年的較低水平,其後科股出現 2024 年的大反彈,市盈率升至超過 23 倍,但仍比納指超過 40 倍的比率低很多。
防範「高追」股市的風險
然而,投資者需要警惕市場過熱時的風險。過去幾年港股科技股低迷,但美股科技股估值過高的例子比比皆是。在 2020 年的科技股熱潮中,許多科技公司的市盈率飆升至超過100倍,遠高過歷史平均水平,此時「高追」有損手風險。
舉例說,2020年疫情期間,遙距工作需求激增,視訊會議平台 Zoom(ZM)股價迅速飆升,市盈率一度超過 1,700 倍,遠超行業水平,反映市場對其增長的極度樂觀。隨著疫情緩解,實體辦公及學校逐步恢復,Zoom 的用戶增長放緩;競爭對手如 Microsoft Teams 等亦成為 Zoom 的替代品,投資者開始質疑其高估值是否合理,而 Zoom 的股價已從2020年高位下跌超過8成。
市賬率方面,其重要性因科技公司的業務模式而異。對於資產較少、以研發為主的軟件公司,單看市賬率意義不大。但對於擁有實質資產的科技企業,市帳率則是判斷股價是否偏離淨資產價值的重要參考。以台積電(TSM)為例,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代工廠,擁有大量晶圓廠及生產設備等實物資產,在2025年第一季,台積電的市帳率約維持有8倍。相比起增長型科技股,台積電的估值更具穩定性,適合關注資產基礎的投資者參考。
如何投資恒生科技指數?
- 買入成份股:最直接的投資方式是挑選並投資恒生科技指數的成份股。投資者可根據自身研究和偏好,買入自己看好的公司股票,好處是靈活性高,投資者可以調整持倉比例、集中投資最看好的幾家公司,還能享有個別公司的股東權益(如收取股息、投票表決等)。直接購買所有30隻成份股以複製指數並非易事,所需資金量較大且需要逐一交易,交易成本和精力投入較高。如果只選擇其中部分股票,個股風險相對較高,則難以達到指數的分散效果。
- 投資 ETF: ETF 具備分散投資和交易靈活的優勢。例如:購買南方東英恒生科技指數ETF(3033)和iShares安碩恒生科技ETF(3067)等 ETF,即可持有指數所涵蓋的全部科技公司,大大降低了押注單一股票的風險。
- 互惠基金:被動型的指數基金或主動管理的科技主題基金,也是投資恒生科技指數相關股票的途徑之一。坊間基金公司有推出專門投資環球科技股的基金。相比起ETF,互惠基金有更多主動型基金選擇,基金由專業基金經理管理,對行業及公司的研究更深入,投資者無需親自挑選個股即可參與市場。
投資科技指數的風險管理心得
科技股因其高增長潛力而備受投資者追捧,但其高波動性與外部環境的靈敏度也使其成為風險管理的焦點。投資者如何制定穩健的投資策略?
科技板塊波動性極受宏觀經濟影響
科技股的價格走勢往往與全球市場情緒及宏觀經濟影響,當避險情緒升溫,資金從高估值風險資產撤出時,科技股往往首當其衝。例如 2022 年至 2023 年時,美聯儲連續加息以抑制通脹,聯邦基金利率升至 5.25% 至 5.5%,全球流動性收緊,作為國際市場一部分的港股科技板塊難以獨善其身,港股表現疲弱,恒生科技指數在 2022 年全年下跌約 27%。反之,當經濟展望改善、利率下行時,科技股則迎來反彈契機。2024 年,市場預期美聯儲轉向降息,恒生科技指數才出現大反彈。
除了美國政策,人民幣匯率、國際貿易局勢等也對中資科技股造成顯著影響,例如 2023 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同時中美科技競爭加劇,亦影響相關企業盈利。投資者要將這些宏觀因素都需要納入風險監控範圍。
內地政策風險對科技股的衝擊
中國內地的監管與產業政策,是港股科技股的重要變數。近年發生過的多次事件,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股投資充滿變數,體現「政策市」的影響力:
- 2020年底螞蟻集團上市中止,隨後監管部門反壟斷審查加劇,阿里巴巴(9988)股價由同年10月高位的近 300 港元,一度跌至兩年後的約 60 港元。
- 2021年7月,內地教育行業整頓,政策突襲導致新東方(9901)和美國上市的好未來教育(TAL)等教育科技股暴跌 90%,市場恐慌蔓延。
科技指數性質相對集中
科技指數通常以一小部分科技股票代表整個科技行業的表現。然而,如果只投資一個地域或市場的科技股,投資者會面臨極大的集中風險。同一行業面對同樣的宏觀因素,如經濟狀況、政治環境、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等。一旦該市場或板塊出現問題,如經濟衰退、政策變化或競爭加劇,投資者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即使是投資科技板塊,也可以分散投資、降低風險,投資不同市場和不同類型的科技股,同時捕捉增長機會。
核心衛星策略:分散投資同時押注增長股
部署投資前,投資者須明白多元化及分散投資對提升投資組合穩定性有重要作用。再以恒生科技指數為例,2022 年科指下跌 27%,但選股更廣泛的恒生指數僅跌 15%,雖然兩者階跌,但這個例子亦證明了多元化的資產配置,能有效降低市場風險。想在調整風險的同時爭取更高潛在回報,投資者可採用核心衛星策略。
核心衛星投資法分為「核心」與「衛星」兩部分。「核心」部分投資的作用是「求穩」,可選的資產包括追蹤大市的指數基金、環球股債基金、貨幣基金等,以減輕市場震盪影響,滿足較長期的財富增長需要。「衛星」部分的投資,則可包括科技指數或其他主題式基金,以至個別的潛力股。
透過核心衛星策略,即使科技股在短線表現不佳,對整體組合的拖累有限,反之如果科技板塊高速增長,衛星部位也能為組合帶來可觀增值。
投資者須定期檢視核心和衛星部分的表現,定時再平衡資產,確保資產配置不偏離自身風險承受範圍,達至攻守兼備的投資目標 。即使是衛星資產配置,亦應精挑細選優質投資,而不應過份投機。
經 Endowus 智安投捕捉科技行業投資機遇
透過 Endowus 智安投平台,您可輕鬆建立核心衛星投資組合。
「核心」組合涵蓋全球多元股債基金、貨幣基金與被動收息資產,穩固您的投資根基。有興趣科技行業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全球科技衛星組合,助您抓住特定市場或行業的增長機會。
另外,智安投 Fund Smart 平台有超過 300 隻基金可供選擇,當中 13 隻環球科技股票基金,可作港元和美元投資之用。
立即花幾分鐘線上開戶,體驗 Endowus 全新理財方式。如有疑問,可隨時預約我們的持牌理財顧問,免費獲得專屬建議與方案。
<divider><divider>
風險披露
投資涉及風險。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或回報的指標或保證。預估的表現或回報不保證實現。投資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收益可能下跌或上漲,您可能無法收回全部投資金額。
匯率變動可能導致投資價值上升或下降。單一股票的表現並不代表基金的回報。
關於集體投資計劃的一般風險警告
在做出投資決策前,請務必查閱相關的招股說明書,了解具體的風險考慮和相關費用和收費。
基金並非銀行存款,亦無本金保證,且受到投資風險影響,可能導致投資本金的損失。
部分基金也涉及衍生工具。除非您充分理解並願意承擔相關風險,否則不要投資其中。
意見
本文中包含的任何對經濟、股市、債市或市場經濟趨勢的預測、預計或預期均受市場影響,並取決於Endowus HK Limited(以下簡稱“Endowus”)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未來可能無法實現。此外,任何意見或估計均在一般基礎上提出提出,且可能隨時更改。在呈現上述信息時,Endowus及其關聯公司、董事、僱員、代表或代理人未考慮任何用戶、讀者、任何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因此不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適用性以作出明智的決策。您應仔細考慮根據您的投資經驗、目標、財務資源和相關情況是否適合任何投資觀點和產品/服務。您可能還希望通過財務顧問或Endowus平台以及獨立的法律、會計、監管或稅務建議來尋求財務建議。
無邀請或招攬
本網頁上的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解釋為Endowus或其任何關聯公司在任何司法管轄區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或投資或從事任何其他交易的招攬、推薦或要約,尤其是根據該司法管轄區的證券法,此類招攬、推薦或要約購買或出售是非法的。本文中的任何信息也不應被解釋為投資建議、對任何諮詢產品或服務的推薦或代表其適合性或適當性的陳述;或者對於購買或銷售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邀請或要約;或參與任何特定交易策略的邀請。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投資者應該尋求獨立的財務和稅務建議。
產品風險評級:請注意,我們提供的任何產品風險評級(“PRR”)是根據我們的產品風險評估模型分配的內部評級,僅供參考。PRR可能會不時更改。PRR不會考慮您的個人情況,目標或需求,不應被視為購買,持有或出售任何基金或做出任何其他投資決定的建議或建議。因此,您不應僅依賴PRR來做出有關基金的投資決定。
複雜產品
本文中包含的一些基金是複雜產品,投資者在投資這些產品時應謹慎。雖然這些產品已獲得證監會的認可,但認可不代表官方推薦。證監會的認可並不表示該計劃獲得官方推介,也不保證產品的商業價值或其表現。
此文未經香港證監會或任何香港監管機構的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