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已成歷史?如何管理外匯配置
Endowus Insights
誠邀您參加與知名私募基金經理EQT、HarbourVest及HPS的投資講座,只限專業投資者參加, 了解詳情

美元霸權已成歷史?如何管理外匯配置

更新於
發佈於
2025年7月3日
  • 長期以來,美國優越論(US exceptionalism)支撐美元兌其他貨幣的溢價,遠高於其購買力平價。但近日市場對此敘事信心動搖——背後原因值得深究。
  • 需留意的是,「美元強勢」不等同「美元霸權」。即使匯率短期走軟,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仍未有可比替代品。
  • 我們對客戶一貫建議是:宜評估資產是否已對應長期財富累積目標,並充分了解背後的外匯配置,有助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美元作為環球金融體系的基石,一直以來受惠於美國優越論(或譯美國例外主義) (US exceptionalism)——結合創新能力、企業盈利實力及就業市場韌性,使美元表現長期領先於其他貨幣。

許多觀點認為,美股持續強勢正是此例外主義的最佳佐證,也是美元長期高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原因。踏入 2025 年,美元兌多種主要貨幣卻出現貶值,引發市場關注,市場對美元的信心真的開始動搖?

2025年美元疲弱的推動因素

美元疲弱背後的原因不止一個,近期主要導火線是關稅局勢升溫,削弱外界對美國經濟與創新能力的信心。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吸引力以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出現疑慮,令資金流向開始轉變。

目前的美元走勢呈現兩個顯著的偏離歷史規律的模式:

第一,息差似乎不再主導匯價走勢。根據過往對貨幣的觀察,當美國國債利率高於其他已發展市場時,資金正常會流入美元資產,望賺取更高利息,進而推升美元。但今年,即使美債相對仍具利息優勢,資金未有如預期流入,反映市場正觀望並重新審視美元的角色。

第二,美元作為避險貨幣角色備受質疑。在今年 3 至 4 月的環球股市調整期間,美元並未發揮一貫的避險作用,反而與風險資產同步下挫。這種聯動性並非常見,且已引發市場對美元避險功能的疑竇,也反映對美國資產及經濟的信心或正逐步削弱。

究竟近期走勢屬短期波動抑或預示美元地位出現結構性變化,仍有待進一步觀察。然而,市場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心,確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

理性看待:美元短期走弱 ≠ 全球主導地位瓦解

即使美元走勢近期表現疲弱,並不等同其全球主導地位動搖。從實際數據與使用層面來看,美元在全球體系中的支柱角色依然穩固:

1. 無與倫比的流動性與市場覆蓋

美元在環球股票、債券、外匯及石油市場中皆為最具流動性之貨幣。根據大西洋理事會的資料,全球 88% 的外匯交易以美元進行,為全球最常交易之貨幣;截至 2025 年 1 月,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比例達 57%。此外,全球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依然以美元計價。即使美元短期面臨壓力,其作為全球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的角色,仍無可取代。

2. 未有替代美元之選項

市場上不乏聲音倡議央行推動多元貨幣儲備體系,甚至引入加密資產。然而,從制度建設、監管穩定性及市場信心等層面而言,現時尚無任何貨幣可完全取代美元的角色。各國央行逐步在儲備中納入更多貨幣,可視為健康且正面趨勢,但以深度、流通性及全球認受性衡量,仍未有貨幣能真正撼動美元的主導地位。

配置黃金是否為「穩陣之選」?

市場面對美元波動、美國財赤高企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令投資者自然將目光轉向傳統避險資產——黃金。根據 世界黃金協會,截至 6 月 24 日,現貨金價年初至今上升26%,各國央行亦傾向增加配置

然而,個人投資者在考慮增持黃金前,需認清其特性與限制。黃金本身不產生利息,因此難以透過現金流估值模型評估合理價格或配置比例。

從長期歷史回報來看,雖然黃金在 1925 至 2015 年間,有 43% 的年度表現優於股票,但通脹後平均回報較道指 7.3% 的年化回報低約 2%。黃金的防守表現通常依賴於特定觸發因素,如宏觀經濟或地緣政治事件,並非必然奏效。因此,應視黃金為分散資產配置、對沖貨幣或系統性風險的策略,而非主要增長資產。

延伸閱讀:黃金投資策略:抗通脹及避險指南

拆解聯繫匯率及銀行同業拆息

港元與美元間的聯繫匯率制度,令港元利率走勢大致追隨美國,但實際 HIBOR 變動仍會受本地市場流動性影響。

鑒於港元需求急增,金管局於 5 月 2 日起多次入市進行港元買盤操作,以維持匯率穩定。期間港元一度觸及聯繫匯率區間上限。支撐港元走強的因素包括:美元回調、港股交投轉趨活躍,以及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於港交所上市,成為年內最大型新股,吸引顯著資金流入。

金管局透過沽出港元及購入美元以維持匯率穩定,同時增加銀行體系總結餘,令短期利率顯著下調。

也因如此,本地投資者所持美元資產的匯率風險,並不來自港元本身,而是當未來有外幣負債或支出時,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可能出現貶值的風險。

延伸閱讀:HIBOR 為何突然大跌?拆息波動如何影響投資與供樓

資產貨幣配對策略

1. 由實際負債出發調整匯率配置

建議先全面審視當前及預期的財務負債安排,包括每月帳單、貸款還款、子女教育費用,以至置業首期等未來大額支出,然後配合相應的貨幣配置,提升財務規劃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此理財策略同樣適用於涉及不同貨幣的支出及負債安排,例如海外教育開支或物業按揭還款等。透過預先配對資產與相應幣別,可提升資金可得性的確定性,並有效降低因匯率走勢不利而影響財務目標的風險。

總括而言,適當的幣別對應策略有助鞏固財務穩定性,確保在需要動用資金時,已能預先鎖定相應匯率,減少臨時兌換的壓力與不確定性。

延伸閱讀:香港人退休需要多少錢?

2. 注意貨幣兌換的時間與成本

即使選擇持有與港元匯率相對穩定的貨幣資產(例如受聯繫匯率制度支持的美元),兌換的時間與成本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即使聯繫匯率穩定,進行貨幣兌換時仍需留意電匯成本、銀行費用及處理時間,特別在須於限期前支付的情境下,任何延誤均有可能產生利息或罰款。

資金轉移成本亦值得關注。以電匯方式跨行轉賬,尤其涉及大額資金,往往需支付手續費,並可能面對處理延遲,若資金用作具時限之開支如學費或供款,任何延誤或構成罰息風險。

除明示收費外,銀行報價所包含之兌換率加幅,實際上形成「隱性成本」,對最終可兌得資金有直接影響。為準確評估實際兌換成本,建議將銀行提供的匯率與市場中間價(如 Google 或主流財經資訊平台)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更全面的參考依據。

Endowus 智安投不收取任何貨幣兌換費用,亦不從買賣價差中牟利。詳情可參閱我們的常見問題

延伸閱讀:想成為渡邊太太?分析外匯投資的風險與回報

3. 勿盲目追逐高息

即使美元計價的貨幣市場基金目前提供相對吸引的派息水平,亦不應成為資產配置的唯一依據。

不同貨幣之間的息差,往往反映相關經濟體的基本面狀況及市場對未來貨幣走勢的預期,惟這些預期易受貨幣政策轉向、宏觀數據變化,甚至地緣政治等突發因素所左右,變化難測。我們普遍不建議投資者嘗試捕捉短期市場波動。

無論所持為哪一幣別,貨幣市場基金主要功能在於管理短期現金流或充當緊急資金來源。若長期將大量資產配置於此類低風險工具,則可能錯失應對通脹的能力與資本增值的潛力。就退休等長線財務目標而言,股票及長年期債券等資產,往往更能發揮關鍵作用,為組合帶來所需的增長動力。

延伸閱讀:想成為渡邊太太?分析外匯投資的風險與回報

4. 回看美國資產的角色定位

未來十年,美國資產或未必能複製過去十年持續領先全球市場的走勢。然而,「美國例外論」背後的多項核心優勢依然存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具備難以複製的競爭「護城河」,而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仍為全球之冠。因此,將美國資產納入核心配置,對一般投資者而言仍算合理。

投資者應專注於分散投資於環球市場、多種資產類別及行業的平衡投資組合。過度關注短期貨幣與市場走勢,反而可能對整體財務目標帶來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金融市場中的唯一免費午餐:分散投資的精髓

Endowus 財富顧問 與您同行

最合適的資產配置方案,應因應每位投資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建議定期檢視自身的貨幣風險,並根據長遠目標作出調整,以維持整體組合的平衡與穩健。

Endowus 現已支援以加拿大元(CAD)、歐元(EUR)及英鎊(GBP)投資,為您提供更多的基金幣別選擇。除了港元及美元外,您現在可以更靈活地配置資產,應對未來如海外教育、物業支出等外幣需求。

立即開戶,即享零貨幣費用兌換及更全面的頂尖基金選擇。想根據自身目標獲得度身訂定的建議?歡迎聯絡 Endowus 客戶顧問團隊,讓我們為您提供更深入的協助與策略建議。

<divider><divider>

風險披露

投資涉及風險。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的指標或保證。投資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收益可能下跌或上漲,您可能無法收回全部投資金額。

意見

雖然Endowus已試圖提供準確和及時的信息,但可能會有不慎的延遲、遺漏、技術或事實上的錯誤或排印錯誤。

本材料中包含的任何對經濟、股市、債市或市場經濟趨勢的預測、預計或預期均受市場影響,並取決於Endowus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未來可能無法實現。此外,任何意見或估計均以一般基礎提出,且可能隨時更改。在呈現上述信息時,Endowus及其關聯公司、董事、員工、代表或代理人未考慮任何用戶、讀者、任何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因此不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適用性以作出明智的決策。您應仔細考慮根據您的投資經驗、目標、財務資源和相關情況是否適合任何投資觀點和產品/服務。

無邀請或招攬

本文中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解釋為Endowus或其任何關聯公司向您推薦、提供或招攬任何證券、集體投資計劃或其他金融工具或服務的行為,也不構成向任何人在任何司法轄區提供或銷售,尤其是在該該司法轄區的證券法律禁止在其中進行此類提供、招攬、購買或銷售行為。

此文未經香港證監會或任何香港監管機構的審閱。

免責聲明
+
探索更多帶有相同標籤的文章
掌握市場動態、個人理財和投資全面資訊
您已順利提交表格,謝謝!
抱歉!表格提交錯誤。
No items found.

文章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