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中年危機!拆解40/50歲上班族理財盲點
Endowus Insights
誠邀您參加與知名私募基金經理EQT、HarbourVest及HPS的投資講座,只限專業投資者參加, 了解詳情

拒絕中年危機!拆解40/50歲上班族理財盲點

更新於
發佈於
2025年2月14日

在職場打滾多年,開始事業有成的您,有沒有察覺「中年危機」已悄然降臨?

生活節奏急速、住屋成本高企、子女教育開支龐大,種種壓力堆疊,使許多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心力交瘁。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正邁向高齡化社會,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65 歲或以上長者的人口比例,推算將由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這代表有越來越多的中年人需要為自己養老或是照料年邁父母做好準備。

不少人作財務及生涯規劃時,往往過份著眼於目前的工作收入,卻忽略幾項重要盲點,包括通脹侵蝕儲蓄、資產配置過份保守、對退休支出及退休金計算認識不足、退休後收入下降,沒有考慮父母所需要的經濟支持等。

根據統計處數據,香港近10年平均通脹率為約2%,面對通脹壓力與長壽風險,加上強積金未必足以完全應付20甚至30年的退休生活開支,使及早認識並解決理財盲點變得刻不容緩。本文以5大常見盲點為切入,分享中年人應付「理財中年危機」的實用方法。

盲點1:忽視通脹風險

香港向來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據Mercer 2024年公布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香港依然是全球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租金、食品等價格在全球排名前列。本地中年人如果只將現有的資金,集中存放在銀行作低收益儲蓄,資金的實質購買力便會因通脹而逐年下降。

以香港2014至2023年平均通脹率2.25%計算,假如未來通脹趨勢持續,10,000港元的購買力在10年後將剩下8005.10港元,30年後更降至5129.80港元。因此,及早進行投資及資產配置以抵禦通脹,是理財至關重要的一步。

香港過去10年平均通脹率維持在約2%

年份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
指數 按年變動百分率
2014 88.3 +4.4
2015 91.0 +3.0
2016 93.2 +2.4
2017 94.6 +1.5
2018 96.8 +2.4
2019 99.6 +2.9
2020 99.9 +0.3
2021 101.4 +1.6
2022 103.3 +1.9
2023 105.5 +2.1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學習抗通脹投資思維

想有效抵禦通脹,必須把部分資產投資在具備成長潛力,或具有通脹保值特性的工具,例如:

  • 具抗通脹作用的債券或基金:通脹掛鉤債券(如美國的TIPS或香港的iBond)等產品的回報與通脹成正比;貨幣基金的利率亦反映市場利率及經濟狀況,當經濟活動擴張時,利率或會跟隨。
  • 黃金:縱觀歷史,黃金在經濟動盪或貨幣貶值時,往往能發揮避險作用,但其價格波動亦較大,因此須按個人風險承受能力,控制黃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
  • 優質股息股票:投資能持續派息並具成長潛力的公司,在賺穩定現金流的同時實現資本增值。

閱讀更多:香港投資者必學的通脹概念與抗通脹策略

此外,在計算個人未來的財務需求特別是退休金時,建議可將通脹率設定於2%至3%,並在做任何投資時,認真計算和考慮通脹的影響力。若投資組合的年化回報只有達2%至3%,實際上可能只與通脹持平,未能實現真正的資產及購買力增值,您可能要稍為進取地提升資產增值的目標,以抵消通脹的影響。

盲點2:未有準確估算退休金需求

大多數退休人士的每月支出包括生活費、醫療費用及旅遊開支,但不少人或低估了退休後醫療成本的攀升,長期疾病、護理服務甚至住老人院,都可能成為退休後的龐大支出。

根據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調查數據,2024年香港退休人士每月平均支出為14,700港元,而在通脹影響下,現今中年上班族未來的退休支出只會有增無減。

除了退休前已有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支出外,常常被忽略的退休支出亦包括:

  • 醫療費:年齡增長後,身體毛病無可避免增加,然而香港醫療成本高昂,若要使用私家醫院服務或接受長期護理,開支不容小覷。
  • 休閒與旅遊:不少人期望退休後能有更多時間出外旅遊或發展興趣,這部分也會增加開支,亦可能是退休前難以準確估算的。

那麼計及通脹後,退休開支可以有幾大?以下是一個粗略估算:

香港退休金計算例子

  • 目前年齡:45 歲
  • 退休年齡:65 歲(20 年後)
  • 預期壽命:85 歲(即退休後需支應20年生活費)
  • 預期每月支出(以現今物價計):20,000 港元
  • 年平均通脹率:2.25%

在65歲(20年後)退休時,您的每月支出需要高達30,818港元,才能維持現時20,000港元每月支出的生活水平。按同樣通脹率推算,75 歲時的每月支出估算約為38,522 港元,85歲時則為48,076港元。單在退休第一年,您的全年支出已高達369,816港元。別忘退休後支出仍會持續因通脹拾級而上,因此第二年的支出會增至378,137港元,第三年為386,645港元,如此類推,在65歲至85歲您的總支出可能會超過900萬港元。

因此,中年人士應盡早開始每月儲蓄,並根據通脹率調整存款數目,再結合股票、債券、ETF 等多元投資,實現複利增長,及早準備退休投資,確保在退休後仍能持續滿足日常資金需求。

閱讀更多:香港人退休需要多少錢?

盲點3:過份保守,錯失長線資產增值機會

不少缺乏投資習慣的中年人,一心只想「零風險」,會把大部分儲蓄放在銀行活期戶口,或只作定期存款和儲蓄保險等簡單投資,以求穩陣收息。然而,利息收益扣除通脹後的淨回報往往十分有限,而若然未來美國及本港貨幣政策趨向寬鬆,利率再次回落,保守理財產品更容易跑輸通脹。

做資產配置時,長遠回報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雖然環球股票市場每個世代都會有大幅波動,但從歷史走勢來看,股市仍然是不斷創出新高。

美國標普500指數為例,自1957年面世而來,儘管經歷像2000年代科網泡沫爆破般的長期熊市,但截至2024年底年化回報率仍高達10.5%。長期參與股票市場,並合理地分散投資,至今仍是行之有效、常勝不敗的理財策略。

在作長線投資時,您應將部資金分散至股票、債券等多元資產,或善用ETF和互惠基金等工具分散資產部署,平衡風險與回報。另外,建議最好每半年或一年定期檢視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包括留意資產價格波動,以及是否與自己設定的年化目標回報相附;若長期落後,就需考慮重新分配或調整策略。

另外,若遇上經濟周期轉弱,或您即將面臨退休,可適量降低高風險資產比重,轉向收益穩定的債券或貨幣基金等收息工具,穩固您的退休儲備。

Endowus智安投的Flagship 投資組合讓客戶按風險偏好,自訂投資組合中的股債比例,無論是進取抑或保守的投資者,都能投其所好、各得其宜。

資料來源:Endowus 智安投,截至2025年2月13日。最新回報請參考Flagship 投資組合

盲點4:忽視父母所需要的財務支持

不少中年人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要養育。人均壽命長,父母能頤養天年是好事,但供養年邁父母開支龐大。儘管香港有完善的公共醫療系統,但醫院輪候時間較長,若父母身體狀況欠佳,需要私家醫生或看護服務,開支更可能直線上升。

因此,中年人應及早為父母規劃長期照顧與財務保障,方法包括:

  • 購買醫療保險:檢視父母是否已擁有足夠的醫療保險。若無,儘早投保能減少日後龐大的醫療支出。
  • 長者社會資源:留意香港政府及非政府機構提供的社區護理、家居照顧服務、綜援計劃等,適度使用公營與社福資源可減輕家庭負擔。
  • 與兄弟姐妹分工合作:兄弟姐妹間應和氣地討論並分配照護責任及財務支援方式,避免在急需時才倉猝籌錢,導致矛盾,壓力倍增。儲蓄「父母照護基金」:建議每個月或每年定期預留一部分資金,以備父母的突發醫療支出或長期護理開支。這筆金額可視乎父母的健康狀況及家庭經濟能力靈活調整,並應與其他投資理財規劃分開管理,避免影響日常開支及個人退休儲蓄增長。

盲點5:延遲退休是個選項

人到中年才發現退休儲備不足,延長工作年限變成了維持現金流的唯一選項。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大多數人於60至65歲之間請辭全職工作。一旦退出,能否再次重踏職場,薪金收入會否再次回復離開職場前的水平,實屬難以預測,健康因素亦是一大考慮。

有見及此,中年人士宜儘早研究如何建立穩健的被動收入來源,使退休生活更加安穩。為避免退休後收入立即歸零,建議中年人應提早在資產配置中,預備能製造現金流的部署,常見而實用的退休投資工具例子包括:

  • 收息股或高股息ETF:本地具穩定業務的企業或海外大型藍籌股,派息率較穩定,不乏每年派息4%至5%的優質收息股。
  • 債券或債券基金:若能選擇投資級債券或多元債券基金,亦能賺取穩定利息收入。
  • 物業收租:香港樓價雖高,但若於早期購買物業並無按揭還款負擔,可透過租金獲取可觀的每月被動收入,但亦要注意單位空置率、管理費、差餉及定期維修的成本。

未雨綢繆 遠離中年危機

面對「中年危機」,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只要訂立明確的財務目標、掌握適切的投資策略,並定期審視與調整,就能克服通脹及長遠財務挑戰。毋庸置疑,中年人生雖然挑戰重重,但同時亦是事業和財務的「黃金成熟期」。只要把握現在,善用正確的資產配置和理財工具,便能在退休與通脹的夾擊下,仍保持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為未來預留足夠的安全網。

想部署穩健的投資,渡過黃金歲月?透過Endowus 智安投,您可從眾多全球優質基金中挑選合適的產品,或選擇我們精心設計的投資組合,不設認購與贖回費用,更有100%銷售佣金回贈,有效降低投資成本、提升長期回報。

用數分鐘完成Endowus 線上開戶,您也可以與我們的持牌理財顧問預約免費一對一諮詢服務,獲取專屬理財建議。

閱讀更多:

<divider><divider>

風險披露

投資涉及風險。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的指標或保證。投資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收益可能下跌或上漲,您可能無法收回全部投資金額。

意見

雖然Endowus已試圖提供準確和及時的信息,但可能會有不慎的延遲、遺漏、技術或事實上的錯誤或排印錯誤。

本材料中包含的任何對經濟、股市、債市或市場經濟趨勢的預測、預計或預期均受市場影響,並取決於Endowus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未來可能無法實現。此外,任何意見或估計均以一般基礎提出,且可能隨時更改。在呈現上述信息時,Endowus及其關聯公司、董事、員工、代表或代理人未考慮任何用戶、讀者、任何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因此不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適用性以作出明智的決策。您應仔細考慮根據您的投資經驗、目標、財務資源和相關情況是否適合任何投資觀點和產品/服務。

無邀請或招攬

本文中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解釋為Endowus或其任何關聯公司向您推薦、提供或招攬任何證券、集體投資計劃或其他金融工具或服務的行為,也不構成向任何人在任何司法轄區提供或銷售,尤其是在該該司法轄區的證券法律禁止在其中進行此類提供、招攬、購買或銷售行為。

此文未經香港證監會或任何香港監管機構的審閱。

免責聲明
+
探索更多帶有相同標籤的文章
No items found.
掌握市場動態、個人理財和投資全面資訊
您已順利提交表格,謝謝!
抱歉!表格提交錯誤。
No items found.

文章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