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Endowus Insights
誠邀您參加與世界知名基金經理安本、安聯及摩根資產管理的中港市場展望投資講座 點擊報名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更新於
發佈於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為何買同一隻股票,有人贏錢又有人輸錢?投資世界的成敗因素很多,其中一項關鍵是我們能否克服自身的認知偏見。人往往不如自己想像般理性,對事物的認知偏見會影響我們對風險和回報的判斷,繼而左右我們的投資決策。

認識並理解這些偏見,是掌握投資紀律的第一步,這對於建立長期有效的投資組合及穩定被動收入來源至關重要。本文介紹4種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見: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近因偏差 / 本土偏好(recency bias / home bais)、自利性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及過度反應(overreaction),並分享用投資紀律克服偏見的策略。

1.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指人們對損失的恐懼與不安,遠大過從同等價值的回報所獲得的喜悅。簡單而言,即是您對損失100元所感受到的痛苦,遠超過獲得100元的快樂。儘管抱有「不想蝕錢」的心態是正常不過,但當這種投資心理偏見主導您的投資決策時,就可能導致各種決策失誤,例如:

  • 買入虧損資產後,拒絕止蝕:投資者因不想「蝕錢」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當資產價格下跌至低過買入價時,仍選擇繼續持有,主觀地期望有朝一日資產價值能夠「回到家鄉」,而忽視資產本身是否具備回升的條件。
  • 恐慌性拋售:當資產價格出現波動或短線下跌趨勢時,便因恐慌而急賣手中資產,以避免進一步損失。由於恐慌性拋售,投資者可能錯失繼續持有或增持優質資產的賺錢機會。
  • 過早止賺:資產價格上升時,投資者往往擔心後市使其失去回報,於是急忙鎖定利潤並退出市場,忽略長期持有資產的複利效應所帶來更大回報的機會。
  • 高位時不敢入市:當市場處於高位時,即使個別優質資產有明確上升趨勢及強勁的基本面支持,投資者亦會擔心「高追」後遇上回調,最終錯過買入機會。

這種損失規避的投資心理,不但讓投資者在面對市場變化時以情緒作主導,影響他們對持有資產的處理方式,是投資者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要還原基本步就是要

要準確地預測市場高點和低點,并且克服各種的投資心理障礙並不容易。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您可以嘗試利用如月供投資的方法,將投資變成一種習慣。利用追蹤指數的被動基金或由專家管理的主動基金,也可以將短線操作決策外判,有助避免因損失規避偏見導致決策失誤。

不過操作的時候也要注意投資成本,按此了解更多爲什麽您應留意基金收費。

閲讀更多:基金新手指南|魔鬼在細節:一文了解各項基金費用

2. 近因偏差(recency aversion)及本土偏好(home-bias)

近因偏差指人們傾向過分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及相關資訊,容易把焦點放在短期的時間範圍,而忽視長期的趨勢及數據。在投資決策中,當市場發生波動時,近因偏差會使投資者因近期市場表現過分樂觀或悲觀。

舉例說,最近加密市場重新回溫,截至2024年5月初比特幣重返6萬美元的價格,投資者可能因此蠢蠢欲動,想重回該市場。不過,因爲今年以來的漲幅,令很多投資者可能忘了比特幣在2021年底也曾經從6萬美元的高位,大幅回調至2023年初1萬6美元的低位。

近因偏誤容易讓我們產生盲點,採取不理性的行為,忽略真實的投資風險程度。本土偏好(home-bias)也是一種投資者常見的投資偏見,指投資者傾向投資自己熟悉的市場或公司。本土偏好可導致投資者的資產組合過份集中在單一市場,無法分散與平衡地域風險。

根據積金局的數據,發現大部分本港強積金投資者偏向超配香港市場的投資,當中以股票基金的情況為甚,截至2023年6月,有55%的強積金股票資產投資於香港,雖比2020年66%水平有所回落,但仍拋離其他市場。然而,港股市場近年表現疲弱,很多強積金投資者因爲組合不夠分散,缺乏對海外市場的配置,因而導致投資表現未如人意。

要克服這些偏差,投資者需要用理智建立多元化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投資組合。投資組合應涵蓋不同地域、行業及資產類型,以分散特定市場及經濟因素風險,並要確保資產組是建立在長期穩健增長的基礎上。

Endowus智安投提供一系列由我們投資研究團隊構建的全球分散投資組合,並設有自動再平衡服務,可助您有效規避近因偏差及本土偏好帶來的風險。

3. 自利性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

自利性偏差形容人們在面對成功及失敗時的心理傾向 —— 成功時,人們傾向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及決策;遭遇挫折時,則往往歸咎外部因素或運氣。對投資者而言,這種偏差可顯著影響個人的投資決策及對市場表現的評估。

過去30多年,中港股、美國大型股及香港樓市都讓不少本地投資者大賺一筆。樓市或是香港人最感同身受的一環,不少港人單純因買了自住樓而致富,他們的入市決定可能只是為了解決住屋需要而非投資考慮,但如果將這一成功歸因於自己對市場的精準判斷,甚至在買股票或其他資產時,因為過去在樓市的成功而自視為投資專家,卻可能造成盲點與偏見。

當投資失利時,自利性偏差的投資者還可能會將損失歸咎於市場波動、政策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的決策錯誤。但事實上,就算外部因素無可避免,投資者亦可透過分散投資等方法減低風險。

自利性偏差可導致投資者過於自信,忽視風險管理及學習投資技考的重要性,或使投資者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採取過於積極或保守的策略。因此,投資者應客觀檢討及分析自己的投資決策,學會從成功及失敗中吸取教訓,也可以考慮利用專業投資顧問服務,助您更理性地面對市場變化。

4. 過度反應和分析(overreaction)

過度反應和分析指投資者對資產組合過份地關注,包括過份頻繁地檢視市場走勢及投資組合表現,企圖預測市場短期波動,找出最佳交易時機(time the market)。然而,這種做法不但耗費精力,亦往往事倍功半。因為對市場過度反應可能導致情緒化決策,例如在市場下跌時恐慌性沽售,或在高位貪婪地追高。頻繁交易還會增加交易成本,進一步侵蝕投資回報。

JP Morgan(摩根資產管理)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投資者在2003年到2022年期間持續地投資於S&P 500指數,可實現9.8%的年回報率;但如果他們錯過這20年中表佳最好的10個交易日,年回報率降至5.6%,錯過最好的20日,回報則進一步降至2.9%。由此可見,市場波動及入市時機極難準確預測,過度反應及試圖預測短期波動,最終所得的投資回報可能不如保持耐性及長期持有優質資產。

研究顯示持續及有紀律地投資,可避免因短線操作失利導致回報下降。

為了避免過度反應及分析陷阱,投資者應制定建基於長期目標及符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計劃,並持之以恒地緊守。此外,利用指數基金等被動投資策略,或將決策外判予長期表現良好的主動基金,可幫助投資者減少對市場波動的關注,更加專注於達成自己的長期財務目標。

利用多元化基金組合 克服投資心理偏見

透過建立以目標為基礎、多元化資產配置,以及堅持定期投資和再平衡的紀律,投資者可以避免上述提及常見投資心理偏見陷阱所帶來的風險。

Endowus智安投旨在幫助投資者實現長期投資成功,您可以利用由我們專業投資研究團隊構建的多元化基金投資組合,包括分散投資金球的多元化的股債組合現金管理組合被動收息組合,助您實現不同的理財目標,

馬上花幾分鐘完成Endowus 智安投線上開戶,定制您專屬的投資組合。

<divider><divider>

風險披露

投資涉及風險。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的指標或保證。投資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收益可能下跌或上漲,您可能無法收回全部投資金額。匯率變動可能導致投資價值上升或下降。

本文並不應被當作為預測、研究或投資建議依賴的依據,也不應成為任何投資或其他決策的基礎。本文所含資訊不意在且不應被視為法律、稅務、監管、會計、金融或保險建議。如果您需要投資、保險、會計、稅務或法律建議,應就您個人情況和需求諮詢您自己的專業顧問。

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適合所有人士。如您對依賴本文中的任何內容採取的任何行動或決策負有責任,您同意及知悉Endowus HK Limited(以下簡稱“Endowus”)在任何情況下概不負責。

無邀請或招攬

本文中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解釋為Endowus或其任何關聯公司向您推薦、提供或招攬任何證券、集體投資計劃或其他金融/保險工具或服務的行為,也不構成向任何人在任何司法轄區提供或銷售,尤其是在該該司法轄區的證券法律禁止在其中進行此類提供、招攬、購買或銷售行為。

本文不應被視為向公眾進行任何金融產品/保險產品或任何交易的邀請或要約。

信息的準確性

儘管Endowus已經做出合理努力以提供準確和及時的信息,但可能會有不慎的延遲、遺漏、技術或事實上的錯誤。Endowus不保證本文中的信息是正確、準確和可靠的。

意見

上述任何意見或估計均在一般基礎上提出,Endowus及其關聯公司、代表或代理人未考慮任何用戶、讀者、任何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也未進行相關調查。本文中表達的意見可能會隨時更改。

本文中包含的任何對經濟、股市、債市或市場經濟趨勢的預測、預計或預期均受市場影響並取決於Endowus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未來可能無法實現。

在呈現上述資料時,Endowus及其關聯公司、董事、僱員、代表或代理人未考慮任何用戶、讀者、任何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因此不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適用性以作出明智的決策。您應仔細考慮任何投資觀點和產品/服務是否符合您的投資經驗、目標、財務資源和相關情況。

本文未經香港證監會或其他香港監管機構審閱。

免責聲明
+
探索更多帶有相同標籤的文章
No items found.
掌握市場動態、個人理財和投資全面資訊
請稍候⋯⋯
您已順利提交表格,謝謝!
抱歉!表格提交錯誤。

文章大綱